绝不可掉以轻心|新京报快评
济南市卫健委日前发布消息,11月13日下午5时,济南市疾控中心在盖世物流园区冷库贮存的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差不多同时,兰州市城关区于11月13日对焦家湾冷冻厂进行定期采样抽检过程中,发现一份来源于天津港冷链虾的虾内包装样品核酸检测阳性。而就在前几天,天津接连查出冷链从业者感染新冠肺炎,冷链食品外包装也被检出新冠病毒。
时间再往前推,自今年6月以来,辽宁、安徽、福建等10余省份,都曾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物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这些一再出现的风险,表明冷链食品进口环节的疫情防控形势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复杂,各方都需要全力以赴,绝不可掉以轻心。
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而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对储藏温度有着较高要求,这也给病毒的寄生提供了便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表示,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此外,冷链食品进口来源较广,从产地到运输过程都可能伴随着不可控因素。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结合现实强化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可以说已经成为“外防输入”不容有失的关键关口。
前不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对进口冷链食品要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海关、交通、卫生、市场监管、地方政府及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分工也都被逐一明确。对于这些措施和分工的落实,理应与此前“内防扩散”一样,确保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案明确“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这一点尤为关键。截至目前,还未发现带有病毒的冷链食品上市销售,这样的情势,必须继续保持下去。
同时,鉴于冷链食品消毒、检测的工作量大、环节多,也有必要从升级技术的角度提升目前的检测效率和防控安全。如一些码头管理人员和工人建议,相关部门应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这些来自防控一线的建议或都值得参考。
转载请注明:“ 转载地址:/yingernayi/20210217/201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