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围绕互联网展开的“新奇特”职业涌现,在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需求和从业群体。新职业映射着新发展,在稳定经济增长与吸纳就业上,发挥着新作用。
互联网催生新职业
33岁的上海游艺棋牌游戏人蔡玉波,在做了几年流浪动物救助志愿者后,选择的职业是很多人没听过的“宠物托管师”。他的工作内容是上门为短期在外的客户喂养猫狗等宠物,单次收费100元至200元不等,“刚开始订单不太稳定,慢慢积累客户后,如今一天有两三单,月收入保持在6000元以上。”
90后杨帆是一名“家庭整理师”。在杨帆看来,家庭整理师绝不是大众眼中的“保洁”人员,其着力点在重新定义“收纳”,在帮人收纳的过程中遵循严苛的服务标准,同时会融入色彩学等知识,提供个性化服务。
蔡玉波、杨帆从事的职业,就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新职业。
近些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现。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平台员工数为598万,比2017年增长7.5%;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500万人,同比增长7.1%。这可以作为观测新职业发展的一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认为,新职业不断涌现,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的活力和创造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迸发新动能。
自由、自信、自驱,“不一样”的就业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美团、智联招聘共同发布的《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称,新职业从业者有“三高”特点:更高学历——近七成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更高收入——24.6%平均月收入过万元,5.64%月薪2.5万元以上,其中,整形医生平均月收入超过3.5万元;更高要求——71%参加过职业培训。
“他们自由、自信、自驱,崇尚专业主义。”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认为,新一代择业期青年不同于父辈,他们秉承着自由而专业的精神,不拘泥于传统择业观念。由此,新的概念如斜杠青年、数码游牧民族、零工经济应运而生。
一些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同样反映出社会变化,折射着新的用人需求。很多专业的设置,都是开创性的。比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成为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电子竞技专业;湖北潜江一所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小龙虾专业人才;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网店美工专业……贵州大学新闻社会学系教授翁泽仁表示,这些行业跳出了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经济生活变迁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 转载地址:/yaokongwanju/20210108/18913.html ”。